北京“双绝”——玉泉山与京西稻
一百多年前的玉泉山与山脚下的荷塘湿地(图片来源:北青网)

南北走向的玉泉山位于海淀湿地西部,长约1300米,宽450米,海拔高度100米。它的东坡和南坡上曾经分布着十四眼日夜涌出的清泉。最盛时期,每昼夜的出水量超过10万立方米。玉泉山曾经是高梁河乃至北京城最重要的水源地。金中都时期,统治者在山上大建行宫寺院,金章宗完颜景看到南坡“芙蓉殿”前喷涌的泉水所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时,欣然命名为“玉泉垂虹”。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重新命名“玉泉趵突”并立碑“天下第一泉”于山前,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优质的矿泉水,绝佳的自然环境,大片的沼泽湿地使玉泉山下成为著名京西稻主产地之一。清康熙年间,稻田已分布在六郎庄、北坞、功德寺、青龙桥、海淀一带。由于六郎庄、北坞一带的灌溉用水源自玉泉山的优质矿泉水,水温低,生长期长,生长出的稻米颗粒圆润,晶莹透亮。用玉泉水加京西稻米蒸出的米饭香气四溢,回味无穷;煮出的粥呈淡绿色,汤汁澄滑,油性十足,被称为北京的“双绝”。因而享有“京西稻米香,炊味无知响”的美誉,成为朝廷专用的“御米”。笔者学生时代曾到四季青香山大队参加义务劳动,收割过京西稻,那米确实是淡绿色的。

实际上,北京平原种植水稻,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渔阳郡太守张堪在今顺义区牛栏山“开稻田八千余顷”。今北京的四个近郊区,十个远郊县均有开水田种稻的历史。哪里有河湖、湿地,哪里就有水稻种植。朝阳、怀柔、密云、顺义、通州、平谷、大兴都有大面积的稻田,大部分稻米品种都有京西稻的“血统”,因而米质优良。人民公社时期,北京市的水稻种植面积近百万亩。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所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水稻田也属于湿地范畴。北京历史上大面积水稻田的存在,对地下水位的提升,对于风沙的缓解,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然而,数百年来对西部山区植被的破坏,对地下水高强度的开发,使西山诸泉一个个干涸;“天下第一泉”的涌水也一天天减少,终于在1975年春天枯竭。没有了玉泉水的京西稻,也缺少了“品牌效应”。近几年,为了节约灌溉用水,北京的水稻田面积锐减,2009年已不足8万亩,凤毛麟角的稻田竟成为房地产商、旅游业招揽人气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