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走进锡盟草原】系列报道
中国经济导报首席记者程晖(右二)在参加“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过程中采访风电企业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 程晖报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看上去生命力顽强的草原,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其实也有脆弱的一面。全球变暖给草原带来了哪些影响?草原又该如何面对?带着这些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考察团来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进行实地探访。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活动由中国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和气象影视中心联合主办,各省(区、市)气象局联办。这次由中国天气网联合知名媒体共同报道的气候变化实地考察与科普宣传活动,旨在从科学角度见证气候变化、面向公众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在气候变化领域发出气象部门的声音。
自2010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先后在青海三江源、内蒙古阿拉善盟、江西鄱阳湖、广西红水河流域、广东沿海城市、湖南洞庭湖开展了6次活动。考察团成员们从气象科学研究和媒介传播的综合视角,在上述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区域,看到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出现的冰川融化、干旱、海平面上升等不利天气气候事件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验证了我国气候专家多年来对气候变化观测与研究成果,同时也看到了各地政府和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采取的积极举措。
这次是该系列活动第二次来到内蒙古。内蒙古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和生物种类类型丰富,是考察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省份。锡林郭勒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世界上温带草原中原生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场,拥有多种植物类型。
全球变暖对于草原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冬春季温度普遍升高,使得春季木本植物萌动、草本植物返青日期提前,秋季木本植物落叶,草本植物黄枯期推后,整个生长季延长,有利于当年牧草生长,对放牧抓膘的牲畜有利。不利的方面是,由于温度升高,降水的格局发生改变。多数年份中夏季干旱时间明显增多,影响牧草的生长,从而也影响放牧牲畜的采食和抓膘。锡林郭勒草原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退化和沙化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跟人类社会的很多活动分不开,另一方面也有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内蒙古气象局和锡林郭勒盟气象局的监测数据显示,过去的50年里,锡林郭勒草原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44℃,降水则呈现平均每10年减少3.73毫米之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