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三省气温上升,热量资源增加,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范围明显北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成倍增长。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的。

“热量资源是影响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中心研究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钱栓称。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期延长,生长所需要的热量也在增加。气象资料显示,近50年来,东北地区农作物生长季(4月至9月)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64.5摄氏度·日。尤其是黑龙江西部和吉林西部积温增加更为明显,部分地区达80摄氏度·日至110摄氏度·日。

“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使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期延长、种植范围扩大。”钱栓说,这也带来东北各地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如晚熟玉米种植北界由上世纪60年代的辽宁向北推移到目前的黑龙江西南部。

“同纬度带作物种植范围也出现东移,这主要受到东北地区地形的影响。”钱栓告诉记者,由于东北东部多为山区,随着气候变暖的影响,可种植作物的范围有所扩大。

据统计,近50年来,东北三省玉米、水稻播种面积、总产在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春小麦)中所占的比例成倍上升。其中,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较1970年增加1.4倍,水稻增加4.5倍,总产分别增加5.6倍和10.2倍。

作物种植区域北扩为东北粮食增产助了“一臂之力”,不过,也使其遭遇早霜冻的风险加大。钱栓说,根据数据统计分析,虽然近50年来东北地区初霜冻出现日期总体呈偏晚推后趋势,但近年来9月上旬东北地区中北部早霜冻天气时有发生,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如何利用气候变暖这把“双刃剑”?气象专家建议,东北三省可以在充分利用增加的热量资源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喜温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但不能盲目地扩种,特别是黑龙江北部、吉林东部地区要重视气候变暖趋势下的霜冻预防问题,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做好灾害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