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此间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下称《公约》)上,中国多名治沙专家为前来参会的中外嘉宾演绎中国“治沙故事”,输送中国“治沙经验”。
《公约》大会启幕至今逾三日,7日晚间召开的《中国科技治沙边会》成为关注度较高的会议之一,诸多中外嘉宾早早在会场外等候签注“专业沙会”。由于参会人数过多,主办方不得不临时增加椅子,准备的材料不足,只能临时致电“调集”。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新荣团队的贾荣亮博士是本次报告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但他的观点却“并不年轻”,他的演讲题目是《长期生态学研究引领中国沙区的生态重建与恢复》。
在演讲中,贾荣亮对与会嘉宾介绍“中国经验”时说,2015年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50%以上的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得到有效治理。中科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站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沙漠研究治理生态站,60余年的长期生态学研究为沙化土地治理和沙区生态重建与恢复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当晚贾荣亮在演讲中披露中科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站的治沙经验时说,解决了降水小于200mm的干旱沙漠地区修复和重建的关键技术,证实了类似区域生态自然恢复的可行性。
作为中国治沙界的“代言人”,卢琦的发言不仅将此次中国科技治沙边会推入高潮,还在结束演讲后成为媒体“围堵”的重点对象。
卢琦是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在当晚的演讲中,他高屋建瓴的将“荒漠化”概念的前世今生给予了系统梳理,把中国治沙的成功经验精炼为“三大方针、四项原则、八条措施”,并藉此提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由于观点新颖,不时博得现场掌声。
在演讲现场,卢琦对“一带一路”沿线防治荒漠化合作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认为可以概括为“友好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作为《公约》大会东道国主办城市的鄂尔多斯,韩玉飞的《荒漠化治理——鄂尔多斯模式》同样引起中外宾客的高度关注。
韩玉飞是鄂尔多斯林业局局长,他在演讲中认为,鄂尔多斯模式包括库布其生态-经济模式、毛乌素沙地三圈治理模式和生态小流域综合集成的砒砂岩整治模式,提升了区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衍生出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物高值利用等生态产业链,形成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的荒漠化治理模式。
在韩玉飞看来,鄂尔多斯模式的治理成就主要体现在鄂尔多斯生态状况实现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走向全面逆转的重大历史性转变;鄂尔多斯珍稀及濒危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鄂尔多斯地区基本实现全民脱贫目标。